《铁骑兵》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2.欣赏作者在文中设置的悬念,并理解其作用。3.品味优美的文字,体会词、句、段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点难点1.悬念及其作用;本文的语言特色。2.悬念的作用;文中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偶然性较大,应引导学生理解。电教方式多媒体教学德育要点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教时安排本课共分1课时。教学过程基本内容补充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按常理,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似乎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学生思考,可举手回答)然而事实并非尽然,如历史上的齐鲁长勺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铁骑兵》。(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1.走近杨朔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瑁,山东省蓬莱人。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的激流中撷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因此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颖,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他的散文代表作,如《雪浪花》《荔枝蜜》《樱花雨》《海市》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68年,杨朔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杨朔散文选》出版。2.时代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3.指导学生积累字词陨落(yǔn)没到马肚子(mò)惹得(rě)掷弹筒(zhì)捣毁(dǎ0)老巢(cháo)陨落:这里指星体从高空掉下。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二、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写了什么人?3、写了什么事?(请学生讲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注意情节的完整性。)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四、合作探究活动骚乱:纷扰不安。掷:投、扔。4.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点拨)本文叙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5.梳理结构本文以骑兵离开大队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故事。你能根据故事内容,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地概述各部分的内容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概述各部分内容。(点拨)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