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乡愁》说课稿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多次感受配乐诗)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三、说学法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具准备:磁带等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通过回忆以前关于乡愁的诗,活跃课堂,营造氛围。很好的过渡余光中的《乡愁》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读品结合)——美美地说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让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第二个环节:美美地品读(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品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谈谈如何读才能体现情感,交流朗读体会。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