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格物致知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现状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精辟地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学习中的重要性,希望中国学生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导语设计2: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授予(shòuyǔ)领悟(lǐngwù)清谈(tán)瞭(liào)望荣幸(rónɡxìnɡ)不知所措(cuò)激变(jībiàn)袖(xiù)手旁观彷徨(pánɡhuánɡ)2生词注解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3.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φ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背景追溯作为一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中国学生在自然科学中的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对后学晚辈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我们这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勾画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子。比较“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实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些观点哪个更能概括全文的论述中心?【交流点拨】“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更能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2.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交流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3.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交流点拨】①(第1自然段)引出话题: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②(第2~12自然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自然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第3~5自然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第6~12自然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③(第13自然段)得出结论: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深层理解精读课文,抓住关键段落,思考: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交流点拨】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①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文本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