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的线索。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重点难点1.理解母子深情。2.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电教方式多媒体教学德育要点理解文中的母子深情,学会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报答父母。教时安排本课共分2课时。第1课时;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梳理结构,把握线索,理解内容。第2课时:品味文中写母亲的事例和细节,赏析文章的选例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基本内容补充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放一段抒情性的音乐)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呀,母亲的爱是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默默地投洒清辉;母亲的爱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绵延伸展;母亲的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深厚而广博。母亲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默默无闻的行动在天地问抒写着爱的诗篇。今天我们将走进《永久的悔》,去感受人世问最真诚的母爱,去理解一个儿子的自责、内疚和悔恨之情。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接近九十岁的高龄,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约,完成了这篇散文。作者虽然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一一在目。对于自己对母亲的尽孝作者心中铸成了一个永远的心痛,导语二唐朝大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千古传唱,广为人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母子情深的由衷赞叹。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永久的悔”在思想情感上与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季羡林老先生运用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导语三(多媒体出示季羡林先生的头像,配思乡名曲导入)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上又颠簸了一天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时,他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并且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一件事。60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永久的悔”。季羡林看了题目后说:“题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笔写就《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及巴利文等古代语言,后因二战爆发滞留德国长达10年,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谢绝了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辗转瑞士、法国、越南、香港,于1946年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了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即使在“文革”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而成年后却无从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作者,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着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80年代,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构建全民族人类精神素质,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及《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唐史研究及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吐火罗文》一书,是季老85岁后用英文冲刺的作品,其学术价值极高。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唾手可得(t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