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3、学习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二、学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的阅读并不是重点。所以初中生对于现代诗了解较少,希望通过这首诗让初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诗赏读技巧。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四、学情分析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九年级学生具备较好处理朗读节奏、重音,想像诗歌意境,说出自己情感体验,并初步进行语言品味的能力。2、在生活阅历上,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乡愁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3、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新生事物很敏感,和初二学生相比,有主见,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正确引导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得以表现,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4、在欣赏诗歌比较阅读这部分,学生接触较少,所以应多引导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五、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第1张:《我是歌手》中,音乐诗人李健在《月光》中唱到: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别忘了故乡。第2张: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出示《乡愁》课题)。(二)了解作家,诵读感悟第3张:那么,余光中诗歌怎样的作家,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出示作家身影。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第4张:诵读师:从《乡愁》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忧郁深沉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学生一起读。(三)合作探究,把握情感第5张:在刚才的朗读中,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内容应该有所了解了,请同学们说说: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在文中找出依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2、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用什么形容乡愁呢?(第6张)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专业术语——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例如月亮:人生的圆满与缺憾、思乡、思亲。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方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第7张: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的?《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第一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第二节是对妻子的眷念之情。第三节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第四节表现的是对故乡故土的怀念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上升到民族情感。从而形成意境美。意境——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第8张:板书设计:意境美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个人的思乡情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