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鼾息(hān)垂拂(fú)窒息(zhì)鼻翼(yì)厮守(sī)闪烁(shuò)摇曳(yè)4.解释下列词语厮守:互相守着。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摇曳:摇荡。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四、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部分(第2—5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三部分(第6节):总结全诗,概括空气与人类永不分分离的亲密关系。3.朗读第一节,思考:赏析“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的妙处。诗人的开头在写完空气的作用之后,用拟人化的手法,深情讴歌了空气的特点:质朴、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语言高度概括、凝练,为后文抒情定下了感情基调。4.朗读第二部分,思考:(1)本诗2至5节是从哪几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第2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3节:写空气的基本属性。第4节:写空气给“我”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5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美好的希望和青春的朝气。(2)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几节,谈谈你的感受。示例:当我读这几节诗时,不仅联想到而且感受到那种至真至纯,终生不渝的人间真情。(3)第2节里的两个“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夜、孤独之深,从而更突出“你”的陪伴对“我”的重要。(4)第3节仅仅是写空气的基本属性吗?你读这几句诗时,想到了什么?这不仅仅是空气的基本属性,它很容易使人想到那种至真至纯、忠贞不渝的人间真情。(5)“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什么?不是。除了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有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慰和鼓励。5.朗读第6节,思考:(1)“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在内容上是不是与第1节雷同?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结构上,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与第1节遥相呼应,使全诗结构完整。本节与第1节不雷同。这里是重申了第1节的空气的特点,又更进一步点出了空气的另一个特点“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2)最后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几句运用了对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6.感悟主题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对于这样的诗除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理解外,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悟。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象征友谊,有人说象征理想,有人说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