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陋室铭》教案人教版任课教师:任课年级、科目:七年级语文课题陋室铭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授课类型新授课时安排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修养。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把握“铭”的特点难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法、学法分析引导、自主、合作教学资源选择多媒体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具体理解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2、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3、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学生勾画在书上,小组交流,指定一人发言)4、(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情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自由发言,集体交流。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2)、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5、同学们描绘的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6、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7、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2、再齐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二、集体背诵。三、探究: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3、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四、总结:师:(引导)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美文,是要我们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板书设计人品高尚(追问)陋室(托物)景色清幽不陋(大声朗读)来客不俗(咬文嚼字)生活高雅(换角度想)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练习与检测课改作业积累下本文中重点的虚、实词;结合文章写一篇“家”的小美文课后自评教学检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