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32课时课题9、海燕(1)课型预习自学课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情感与价值目标: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目标1、3难点目标3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内容活动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二、预习·自学(一)明确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3.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德育目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听读课文录音机范读(三)学生齐读(四)介绍作者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1892年发表了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1906年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自传性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于1923年完成。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板书文题、作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这篇课文的总体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以为下一节多媒体课作铺垫。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朗读。趁热打铁。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不急于求成。教学内容活动形式教学过程(五)字词掌握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胆小;畏缩。翡翠(fěicuì)精灵: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蜿蜒(wān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高傲(ào):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呻吟(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掠起(1uè):轻轻擦过或拂起。困乏(fá):疲乏。(六)再读课文思考:1、本文倒底写的是什么,真是写暴风雨和海燕吗?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起一个副标题?2、本文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分析它们的作用吗?4、你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吗?参考:1、副标题: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革命的先驱者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2、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3、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作用略。4、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学生自行查资料完成,也小组合作完成,但求准确。让学生充分读充分讨论。这些答案只是教师掌握,不公示给学生,在巡视时如有学生询问,可告知。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三、自由诵读。布置作业相应的资料练习板书设计以字词为主,随及板书。教学后记学生考勤:3班:4班:课堂得失:作业情况: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授课时间第7周星期四2006年3月30日总第33课时课题9、海燕(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检查、掌握上节课预习的词语;2、理解海燕的形象,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4、体会象征、对比、衬托、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