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练习使用显微镜一、教学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显微镜的使用,因为植物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都非常微小,用一般的放大镜(为单片双凸透镜,放大倍数从几倍到十几倍),是不能看清的,而显微镜放大倍数较高(一般为100多倍到几百倍),使用它就能看清植物体的细微结构了,所以显微镜成为了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要了解生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学会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是初中学生第一次使用的实验仪器,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是本课的难点,这是因为:(1)由于显微镜是较昂贵的仪器,在不具备人手一台或两人一台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熟练地使用。(2)学生是初次接触到显微镜,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一无所知。(3)初中生一般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在练习使用过程中,多余动作多,容易出现不正当操作以至损坏显微镜的现象。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解决这些问题是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二、教学目标与分析1.教学目标1).明确生物学的研究是从观察和实验入手的,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学好生物课的前提。2).学会正确使用生物学观察和实验中的常用用具。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学会练习使用显微镜,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2.目标解析1).明确生物学的研究是从观察和实验入手的,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学好生物课的前提。2).学会正确使用生物学观察和实验中的常用用具。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学会练习使用显微镜,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指的是通过显微镜的使用的学习达到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的教学目标。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我们要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物体,那就必须要用什么来观察?设计意图: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的过程师生活动:1)讲解: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诞生于16世纪末,放大倍数约10-30倍,可观察跳蚤等,故又叫“跳蚤镜”。目前,最好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内部大小为0.2微米以上的结构。继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又发明了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提高到如今的几百万倍接着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问世,使人类可以观察到纳米等级大小的分子,原子,将生物学推进了一个心得发展水平2)问题2:我们现在使用的显微镜是什么显微镜?有那些结构?设计意图: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师生活动1.显微镜的构造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①光学部分:目镜(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和物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②机械部分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问题3: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设计意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师生活动:使用步骤1、取镜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离桌边7CM,略放身体左侧。2、对光:⑴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⑵左眼看,右眼睁。⑶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3、观察:⑴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⑵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⑶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4、清洁收镜:用专门的擦镜纸擦镜头,取下物镜、目镜,把显微镜放入镜箱。注意事项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