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王家新)教案新人教版授课时间:第一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2.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3.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2、“山”、“海”的象征意义。(二)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2.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3.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二)关于诗歌和作者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三)课前检测1.报5个字词让学生写于练习本中。读《动态》“基础整合”。G.喧闹沸腾。2.用课文中词语填空: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四)朗读诗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1.听读诗歌,初步感知——听老师朗读课文,把笔拿在手上,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节奏的停顿、语调、情感。2.自由朗读,自主把握——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把你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情感的把握融入朗读中。你有5分钟的朗读时间。3.代表朗读,读出情感——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二节,要字音、停顿、语调、情感。4.全班齐读,以声达意——全班齐读诗歌。(五)感知内容自学指导2:默读诗歌,快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1~2句话概括(可以从时间的不同、情节的不同、“我”的心理变化、“我”倾诉对象的不同等角度概括),写于当堂练习本中。你有4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两部分的内容。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的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从情节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感悟和信念)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小结:第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六)研读第一节自学指导3:女生朗读诗歌第一节,思考:(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意思是什么?“我”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2)“想望”也就是“希望,企求”,为什么作者说是这个想望是“隐秘”的呢?(3)作者爬上山顶后的感觉是“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1)“痴想”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2)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向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与想望。)(3)“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七)达标测试1.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动态》P3第3题(2)这是拟人手法。“铁青着脸”赋予了“山”人的神情,因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八)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第一节:小时候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节:今天不断奋斗实现理想第二课时初一备课组,主备课人:赵微授课时间:第一周一、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2.“山”、“海”的象征意义。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2.“山”、“海”的象征意义。(二)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