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南京大屠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情感目标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教学难点1、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二、整体感知1、生字词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2、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3、题解: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体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4、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三、课文分析(一)讲析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部分。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明确:倒叙的写法。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5、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明确: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精神失常。6、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四、布置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第二课时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