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能力方面(1)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的探讨,正确认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剧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思想认识方面(1)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由香港岛被割占所带来的民族耻辱,进一步认识1997年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鸦片战争的影响。难点:正确理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革命”的概念;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课前准备教师:电子计算机和实物投影仪;有关香港的影像资料;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思考: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怎样出现的?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包括哪些条约?分别是何时签订的?主要内容和危害怎样?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教学设计用心爱心专心【教学过程说明】本节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本节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的内容较为抽象。而且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革命”等一些专有名词,尽管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些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利于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加深对概念性知识的理性认识。此外,谈话法和讨论法使师生处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请大家回忆这场战争的结果和中国战败的原因。○学生:(回忆作答。)●教师: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由于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板书第二节课题)【新课教学】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1.中英《南京条约》●教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电脑出示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展示投影:《南京条约》的部分材料。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大言不惭地说:“香港用心爱心专心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教师指图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