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总序教学目标1、以“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为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说明:“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所以,在教授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总要的环节,要通过挖掘文章的语言,来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内涵及作者蕴含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写法:即鲜明的对照式结构,采用典型、生动物象来表现一个理念。《激流》总序与一般序言的不同,了解作者运用物象手法使理念变得具体化。2、难点:理解“这里面有爱,有恨,”反复出现的意义。说明: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文章的象征性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古典文章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抓住这个环节。其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既然是文章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来挖掘,那就要抓住“这里面有爱,有恨”的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走进文本有个评论家在谈到巴金的《家》时说: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好多人在谈到今年已经101岁的百岁老人巴金时说它不懂文学,巴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文学。可是不懂文学怎么能成为伟大作家了呢?而且还享有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学特别奖”呢?学生自由发言,检验学生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资料收集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通过检验学生对巴金老人的有关生平的收集与记忆,来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情怀。运用欲扬先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体感悟熟悉文本1、“在这里我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这里”是指本文吗?你是依据什么得到这个认识的?2、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第六段中,第四段有)这个词语,大家能否联系全文给它粗略地下个定义?1、学生通读全文,对重点语言进行圈划。2、可以自由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1、对序言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引导学生与《家》《春》《秋》联系起来,同时与“序言”联系起来,本文是作者自己给《家》《春》《秋》三部曲写的总序,借机介绍“序言”和作者及其作品。2、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筛选用心爱心专心3、文中说生活是一个“搏斗”,还说“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从文中看,“搏斗”与“征服”含义有区别吗?4、文章第四段说“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作者说不能确定地知道,到底能不能知道,大概说一说总可以吧?具体应该怎么认识这“唯一的海”主要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3、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多多咀嚼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感受,进而领悟出两者的联系与不同4、生活的海洋,爱恨、欢乐痛苦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即激流的追求,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秉持、信仰——这是参考书的解释。这个问题还有点难,留待后面解决,先跳过精心品味解读文本1、“阅读提示”第二段说:“这篇总序平易自然,没有热烈的呼喊,不露斧凿的痕迹,但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划出本文能够使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的词句。并试着读几遍,做些体会,看看能感受出什么。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搏斗”“征服生活”“生活的激流”这些词语?2、文中多次提到我们活着是为了来征服生活,你能否说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征服生活”,作者有没有在文中透露自己对“征服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