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美读法问答法教学步骤:一.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是生活中的常事,在久远的一别即成永诀的时代,抒写离情是古代诗词不衰的主题。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舍留念,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再到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间长江天际流”的深情伫立;无一不表达了不同词人对于离别的不同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看看这位词人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表达与恋人离别的感受。二.简介作者柳永这个人大家也许不甚了解,但是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应是耳熟能详的。晚清的美学大师曾经被这俩句诗爱情表达的炽烈所震惊,进而用它来比喻对大事业,大学问的执著追求。这句诗就出自柳永的《》。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老七,世称柳七,但为(人)放荡不羁,少年是到汴京应试,常跟歌伎混在一起,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听说后大为不悦,说: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隧落地,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适合歌唱的慢词推动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流传着“凡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可以说是当时最著名的流行歌手。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初读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把握词的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明确:2.欣赏配乐朗诵,想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缠绵哀怨3.自由诵读,体会怎样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感情基调。4.诵读竞赛,看谁读得好(学生自己点评)四,析读全词,体会艺术手法1.男女生竞读,A请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明确:直接抒情的句子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B、请划出写景的句子,领会其艺术效果。写景的句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这首词在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济五.品读,赏析名句: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什么联想)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