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有朋自远方来》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懂得什么是民俗,理解世界每一种民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2.学会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掌握基本的国际交往礼仪,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3.学会从报刊图书、电脑网络上收集、处理各种信息。(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养成平等、尊重地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3.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差异在哪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法、阅读讨论法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化习俗多姿多彩[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欣赏生活在线的图片——“爸爸的相册”(教材P86),引出世界文化习俗多样性的话题。学生讨论发言:同学们能说出这些照片拍自那些地方吗?对照片里反映的异国风情大家知道多少?教师小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中国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也从五大洲来到中国。作为一个“地球村”的小公民,我们应该处理好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教授新课]一、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板书)(一)民俗风情知多少(板书)1.阅读信息点击(教材P87),使学生了解民俗是怎样形成的。2.教学活动:请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知道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可以从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也可以是从亲朋好友处听到的有趣珍闻。)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二)差异在哪里(板书)3.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不尽相同。教学活动:请学生说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下列事情上的不同习俗和做法,各有什么理由和文化背景,然后分别用汉语、英语进行小品表演,体会一下差异到底在哪里。1.接受礼物2.见面招呼3.表示感谢4.请客吃饭5.拜访客教师小结:造成不同民族、国家的人民在处理、解决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6.(三)交往的障碍请学生阅读教材故事——“摇头和点头”(教材P89)教师小结: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反映了本民族的习惯,这种文化习惯方面的差异对我们的交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如果不了解或不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往往就容易造成我们交往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误解,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二课时:相互尊重促进交往(二)入乡随俗1.请学生阅读教材故事——周恩来尊重外国朋友风俗习惯的故事(教材P90),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对待不同文化习俗的应有态度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2.我们在同各国交往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各国、各民族的风俗差异?作为21世纪“地球村”的小公民,我们对待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既不要只认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并把自己的文化习俗强加于人,也不能对别国别民族的文化习俗一概排斥,一无所知。只要大家在同世界各国各民族各人民的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我们就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三)交往礼仪ABC1.我们应该怎样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必须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应的基本礼仪和礼节。2.在现代社交场合,握手是最常见的礼节。那么,握手在方法和礼仪上有哪些要注意的呢?请学生阅读教材材料(教材P91)3.教学活动:请学生写出在衣食住行方面所知道的基本礼仪和应注意的问题。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最多。衣()食()住()行()(四)让世界手拉手1.教学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材料(教材P92),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2.第一:出席APEC会议的领导人为什么要穿东道主国家的民族服装?问题提示:穿东道主国家的民族服装说明各国领导人尊重东道主国家的风俗习惯,表示对东道主国家的友好和热爱。第二:上海APEC会议上我国为什么设计了红、黄、绿、蓝等多种唐装供各国领导人选择?问题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