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四书:五经: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二)预习指导(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翻译课文。三、达标测评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松柏之后凋曲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问题1: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省略句:可以为师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本课出现的成语:教学札记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