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田震的《月牙泉》,并配以画面。)月牙泉我们都不曾去过,但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为它魂绕梦牵。但最让我魂绕梦牵的却是另外一个地方。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它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她那就是罗布泊。请同学们看图片(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世外桃源”、“人间奇景”?是啊,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4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4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①我们再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些什么信息?②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难过的、遗憾的、惋惜的、悲痛的。)2、读课文。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这篇课文读一遍。①所有学生都读完后,出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②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请学生做示范朗读。③出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④这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荒凉的,让人感到恐怖)学生示范朗读。(二)再读课文,揣摩语言学生回答上题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分析,如:①请大家阅读下面这段话,看看和第20自然段的描写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哪个效果好?“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歪歪扭扭地竖在大地上。”②“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裸”——全部暴露的意思。“尽”——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③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呢?(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0C的高温下,怎么不痛苦呢?我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如何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三)三读课文,讨论探究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阅读第9——14自然段,找出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出示投影:改道——20世纪塔里木河曾经两次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四盲”——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①“盲”是指盲目,那么“盲目”又是什么意思?(“盲目”就是没有目的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②文中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了我们,大家找一找。(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