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3、朗读与细读相结合;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4、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浪花、雨……这寻常的事物在多情的诗人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下面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美妙世界吧。(板书课题与作者)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二.检查预习津液(jīnyè)炽热(chìrè)海誓山盟(hǎishìshānméng)执拗(zhíniù)长吁短叹(chángxūduǎntàn)馈赠(kuìzèng)夜阑人静(yèlánrénjìng)彻夜不寐(qièyèbùmèi)憔悴(qiáocuì)真谛(zhēndì)璀璨(cuǐcàn)纤细(xiānxì)心扉(xīnfēi)酷肖(kùxiào)盛气凌人(shèngqìlírén)三.朗读感知1.朗读《浪之歌》,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揣摩一下文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朗读《雨之歌》,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四.感知内涵1.问题引入: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学生议议说说)2.浪唱出了怎样的歌?海浪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在《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3.问题深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4.那么你能说说“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样的形象?(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五.品味文章1.说说文章语言美提示:(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4)、押韵,朗朗上口。2.品味文章语句美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细致地欣赏品味。提示:句式、修辞、谴词用语等六.问题探究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结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提示: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符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凸现出诗人一种类似我们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2.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开放题,自由理解)七.仿写训练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