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第4课大河文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知道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了解东方村社的特点和农耕民族的性格;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知道亚非文明古国在政治上呈现政教合一的特征;了解大河流域不同文明体存在发展的差异性。2.通过对亚非大河流域诸文明古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关史实的了解,使学生理解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对农业文明特征形成的影响作用;通过了解农耕民族的生存斗争和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客观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从诸文明古国历史发展的具体现象中归纳出大河文明的一般特征。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文明的产生和进步是人类凭籍智慧利用和改造环境的结果;亚非大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所共享;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未曾中断的国家,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大河文明特征的影响。难点:中央集权制度。说明:1.亚非文明古国都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并形成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特征的。从农耕经济、村社组织、中央集权制度、政教合一统治、诸文明古国文化差异等角度,剖析地理环境对大河文明发展的影响,最终归纳出大河文明的特征,是本课重点。2.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国家管理制度,是大河文明的政治特征,对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主要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术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全面、深刻把握,故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约6000年前,西亚的两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时代,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紧随其后,亚非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人类文明为什么最早发源于大河流域?2.讲授亚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异同点。根据历史地图,首先确定四大古典文明中心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再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参见材料一至材料四),分析归纳地理环境的相同点和主要差异,以表格形成呈现。共同特征差异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地理位置相对孤立河水不定期泛滥,洪水灾害频繁;土壤盐碱化;地势开阔,无天然地理屏障。埃及文明尼罗河定期泛滥,水量稳定,无大洪水;有地中海、沙漠等自然地理屏障。印度文明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之东南,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中国文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便于翻耕;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富,水网密布。3.讲授亚非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应用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农耕经济发达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发展农业。从大河流域农耕发达的历史现象入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获取生活资料方式的影响,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农业为大河文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4.讲授亚非大河流域的小农经济。(1)用历史图片资料说明大河流域农业生产以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方式进行,其特点是自给自足。(2)分析小农经济形成原因,使学生了解私有制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小农经济成为可能。5.讲授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基层社会组织——村社。(1)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适应农耕经济的特点,人类开始定居,从而推动文明发展。(2)以中国氏族公社时期和封建时代的村落图片资料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了解村社是东方小农的聚居地,是东方文明古国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学生解读印度村社的两段文字材料,从中归纳出村社的基本特点。6.讲授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中央集权制度。(1)分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有关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从大河流域地理环境角度认识农耕民族所面临的严峻生存挑战,再通过剖析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使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