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炳在1950【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2.能力目标: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教学要点】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教学设想】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教学步骤】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导入课文。【新课探究】一、解题1.阿炳简介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无锡(xī)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稀罕(xī)便携式(xié)寡妇(guǎ)继承(jì)衣钵(bō)潇洒(xiāo)步履(lǚ)蹒跚(pánshān)搀扶(chān)享誉(xiǎngyù)糯米(nuò)截然不同(jié)纯粹(cuì)报酬(chóu)尽管(jǐn)巅峰(diān)诞生(dàn)琵琶(pí)(pá)立即(jí)轰动(hōng)推荐(jiàn)旋律(lǜ)耗尽(hào)2.词语积累聆听:认真地听。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当家:主持家务,泛指主持公务。稀罕:同“希罕”,①希奇;少见。②认为希奇而喜爱。③稀罕的事物。继承: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②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前人的事业。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步履:行走。糯米:黏性的米谷。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机等。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巅峰:顶峰。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诞生:①(人)出生。②比喻国家、政权或组织等成立。3.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