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星风险发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教学指导者李鸣生是一位以创作报告文学和电视片为主的作家,其代表作是“航天五部曲”。本文就节选自其“航天五部曲”中的一部──《澳星风险发射》。作品记述了澳星发射的历程又围绕这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众多中外航天工作者的形象,并且涉及到民族群体心理等较深层次的主题,很好地将事件、人物和问题三者结合在一起。此外,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澳星发射活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进行中外合作的重要尝试,其中必然包括中外文化的差异、接触、理解与对话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澳星发射活动可以成为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代面貌。内容方面,课文由十个小节构成。第一小节:中方发射指挥部汇总各方面情况,确定卫星发射日期。叙述重点是讨论的过程表面的平静中蕴涵着情感的波澜。段落末尾点明要向北京汇报,引出下文。第二小节:中央紧急会议商议是否进行现场直播。叙述重点是多方衡量利弊和决定的过程。第三小节:叙述合作三方代表签字仪式,并转而描写等待升空的火箭和卫星。叙述重点是火箭和卫星的外观。其中特别突出了外方人员眼中的火箭形象,在作者看来,这几乎是中国航天事业形象的代表。第四小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转播澳星发射的消息后,发射准备工作突然出现问题。这一节以较大篇幅描述问题(浮子)解决的过程,侧重点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中方技术人员面临的巨大压力。结尾点出另一突发事件(下雨),在叙述中制造了新的紧张。第五小节:描述多方人员对下雨的态度和对策。叙述重点是解释下雨对火箭发射的影响,字里行间制造喜忧参半的感觉,引发读者的更多期待。第六小节:准备工作结束后的平静状态。叙述重点是点明人们对火箭发射的担忧,营造了不确定性的因素,进一步制造忧虑和悬念。第七小节:距离发射80分钟时发生的新情况迫使发射程序暂时中止。叙述重点是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及其影响。第八小节:发射程序恢复和成功发射的过程。叙述重点是火箭发射前后各方的心情。第九小节:略写庆功宴会。第十小节:成功发射之后的各方反应。叙述重点是将奥运会功臣和航天英雄的待遇进行对比,欣喜中包含辛酸。按照事件发生的“前”“中”“后”顺序,十个小节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至第六小节的内容记述的是“火箭发射前”的事件和各方情况,制造了种种悬念和期待;第七至第八小节记述火箭发射程序中发生的事件,以较大篇幅描述突发事件引发的波澜;第九至第十小节记述火箭发射后的事件,在成功的喜悦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索。结构方面。构成事件的十个小节中,几乎每个小节都可单独成为一篇新闻或通讯的主体。作者以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敏感将这些事件结合起来,营造了跌宕起伏的事件,并勾勒出众多人物的心理。我们已经了解到,报告文学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的核心之一就是事件的时间性,而作品中的文学性也大多需要遵循着时间的变化来进行表达。所以总结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是把握叙述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的关键。总结这十个小节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课文叙述的仅仅是四天之内发生的大小事件,在时间方面比较紧凑,由此可以体会到报告文学作品叙述中的时间特征。越是接近中心事件(澳星发射)或重大事件(决定如何发射事件和是否转播)的叙述,其中的时间节奏就越是紧凑,如第七和第八两个小节的内容,突出了事件进行、发展和变化中的紧张。作者的叙述在第七和第八小节中开始以分钟而不是以小时作为单位了。报告文学叙述事件的另一个要素是空间性,也就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我们可以总结各个小节提供的人物活动的地点和地点的转移,来看看作者叙述重点的转移过程。1.西昌发射场区2.北京3.西昌发射场区(从会议厅转到发射架)4.西昌发射场(发射架上—发射架下)5.西昌发射场(屋内—屋外)6.西昌发射场(屋内)7.西昌发射场(发射架上—发射架下)8.西昌发射场(指挥大厅)9.西昌发射场(宾馆10.西昌发射场(司令员办公室—北京)地点的相对集中,同样保证了文学性和新闻性在事件叙述中的结合。围绕着作品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