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3.《三国演义》主题:《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四、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五、作业1.熟读课文。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第二课时一、导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二、整体感知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四个: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明确:(1)三顾茅庐。(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5)斥责张飞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