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民俗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汪曾祺写的闲适随意性散文。通过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的回忆,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人生意味。阅读这课文,既要明白作者记述这类凡人小事的意图,又要学习作者那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和语言风格。学了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感受到作者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更能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学生分析:本文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平淡而有味,非常耐读。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大多爱华丽的辞藻,对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真味,可能较难理解。现在学生对端午等民俗了解接触不多,缺乏生活体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朗读训练,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多角度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教学理念: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做是能够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不够的,应允许学生有差别地读,更要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让读者自己赋予课文新的意义。每个学生由于先前的经验、思维方式、鉴赏能力等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利用多元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的声音。因此,本课采用对话的教学理念,学生展开与生活、文本、作者和自我的对话,课堂上是师生,生生之间就阅读感受的交流、碰撞和提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现场——————————————————————一.与生活对话,漫谈端午师:同学们,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节了,我们一起先来聊聊端午吧!你们知道温州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呢?(生争先恐后回答)生1:我们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生2(补充):有肉粽,蛋粽,豆粽,枣粽等等。生3:还吃鸭蛋,茶叶蛋等。生4:我妈妈在端午节那天煮了一锅的草头汤,给我们洗脸。生5:我奶奶在那天总给我们洒些酒之类的,说是消毒避邪。生6:我在电视里看过还有划龙舟。……师:其实,每个地方的端午风俗是各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去看看汪曾祺的家乡高邮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师板书课题、作者)二.与文本对话,品读特点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自由朗读,说说你的朗读收获(生开始进入品读状态)。生1:我读出了本文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师追问:有哪些小事?生1:写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和小孩子怎么玩鸭蛋等等。师:你读出了课文的内容。生2:我觉得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好象是淡淡的,但是又很有味。师:你能结合具体句子来说说吗?(生顿塞,一下子回答不出来)师:汪曾祺是位语言大师,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同学们再次深入文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它的特点。(生重起读)生3:“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些句子很平淡,但再仔细一读,我读出了很浓的味道来,很值得品味。师:你能品出什么味呢?生3(想了一会儿):像平常说话一样,很富有生活的气息,有生活味。师:像这样的句子课文里还有吗?生4:还有很多,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师:那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呢?(师指导朗读)生5:课文也不全是这些明白的语言,如第三段的第一句,用了很多古汉语,文绉绉的,使得文章多了些书卷气。生6:还有第二段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句子。师:这样就把明白的话与古汉语结合在一起了,文白夹杂了。生7:这课文还用了很多方言。如“白嘴吃”、“空头”等。师:“白嘴吃”是什么意思?生(齐答,笑):夹淡吃。师:好,用温州方言解释高邮方言。用方言表达有什么好处?生(大多数回答):很亲切,很通俗。生8:我还发现作者用词用得很好,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写出了红油冒出来时的那种情景,像真的一样。生9(补充):还写出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