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3.掌握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情感目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设计思路《海燕》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读本文,通过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艺术形象的把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意的关键。研讨作品内容与朗读结合进行,读读议议,使阅读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点拨法。3.对比阅读。与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进行对比。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种挑战的姿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一文,去领略海燕的风采。(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于1892年9月发表了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1923年完成。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投影)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胆小;畏缩。翡翠(fěicuì)精灵: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蜿蜒(wān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3.教师指名学生诵读,对朗读过程中在重音、节奏、语气方面出现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高尔基敏锐地体察到时代的脉搏,并以“海燕”这一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示例:胜利的预言家。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结:下列几个副标题均适用: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革命的先驱者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5.合作研讨,疏理文章思路。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疏解课文的思路。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