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六单元——《孟子》【本讲主要内容】第六单元——《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两千多年前,孟子背着“以民为本”的行囊,积极奔走于各国的诸侯王公之间,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安乐与祥和。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那机智敏锐的论辩艺术和独立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不愧为二千年来士大夫中的楷模。在这一单元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关于孟子的详细情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单元后面的郭预衡先生写的《〈孟子〉简介》一文。《齐桓晋文之事》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首先大家应该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句中的“道”为“称道、称赞”意。【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句子中的“王”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这四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像”、“如果”、“你”等意思。【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用心爱心专心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这几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翻译成“……的样子”;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另外,大家还要掌握文中涉及到的疑问句。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其中一般疑问句有:“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不识有诸?”“彼恶知之?”“则牛羊何择焉?”“独何与?”“则王以为孰胜?”。这些语句分别用下列疑问词表疑问:乎、何、哉、诸、恶、焉、与(欤)和孰。其中“何”与“孰”是疑问代词,其他是疑问语气词。文章中的反问句有“何可废也?”“而王岂为是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这些语句都是用疑问副词来表反问的,分别是:何、岂、焉。由于本文篇幅比较长,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