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目标检测】高考《考试说明》已连续多年对文言文句式的考查不要求单独设题,但这绝不意味着试题中不会渗透,尤其是文言的翻译有客观题变为主观题之后,没有文言句式的正确判断,就不可能将句子意思乃至语气翻译得十分贴切。要得全分也就有难度的。因此,“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个考点的复习不但不能放松,某种意义上讲,还要有所强化。这个考点中重要的是对于特殊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就自然显得明晰了。而理解这些句式和用法也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这里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专指词类活用。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差异的部分。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网络透视】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1.用“……者,……也”表示。这是最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博鸡者袁人,素无赖。”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5.用“……为……”表示。如:“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6.用在谓语前加“乃、则、即”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此则寡人之罪”③“梁父即楚将项燕”7.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文言文直接用“是”作判断的较为少见的,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词的逐渐增多,如北朝乐府《木兰辞》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是用了“者”“也”都表判断的。不少时候这些词是表句中停顿,或舒缓句子语气等语法功能。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切不可将它视为判断句,这里的“也”只起句中舒缓语气作用,朗读时,要在“也”后作一个停顿,或更长。二、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1.用“……于……”的形式表示。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用“……见……”的形式表示。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为”和“为……所”,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文章中直接用“被”也十分少,在《琵琶行》中有:“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屈原列传》中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京口北固听怀古》》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三、宾语前置在古汉语里,宾语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是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1.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如:沛公安在?子何恃而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宾语也都要提到动词之前。如:彼不我恩也。莫我肯顾。未之有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前面。这时“之”、“是”便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它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唯弈秋之为听。(唯听奕秋)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唯命是从(从命)(欧阳修)唯读书是务(务读书)4.介词宾语的前置。如:国胡以相恤?(国以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①用“是”表宾语前置:唯读书是务,惟命是从②否定句宾语前置: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