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知识目标:(一)春秋战国分期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战国七雄边地少数民族(二)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都江堰郑国渠冶铁业、煮盐业的进步商业与城市私田与地租剥削初税亩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与作用(三)诸子百家老子与道家孔子与儒家墨子与墨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与法家《诗经》屈原与“楚辞”、《离骚》艺术医学(《内经》)名医扁鹊鲁班二、能力目标:(一)基本理论:1.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说明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成就的相互关系;3.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4、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二)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得出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认识;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归纳,进一步阐明这一历史进步现象与当时的战争的关系;3.分析商鞅变法的条件、措施和意义,指出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三)三科综合:各国地理位置中原关中天府之国;改革的背景与作用各观全面分析各派学说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2、树立改革信心与决心,克服阻力排除干扰;3、坚持生产力标准四、重点难点:1、大国争霸的目的、过程(齐、晋、楚、秦及吴、越)、结果和影响、评价;2、生产力发展即生产技术进步与生产关系变革间的关系,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制度转型的根本原因;3、商鞅变法的背景、重农抑商政策和废除旧制度的分析;4、井田制瓦解和废除的原因和过程;5、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衰进程及根源(生产力发展);6、思想繁荣的历史背景、反映的现实问题及主要流派尤其为孔子和孟子儒家和法家;五、教具教法:挂图插图语文课本有关商鞅变法的引文,通过讨论、分析、介绍和思考,进行文、史、政、地的综合把握。六、导学过程[导入新课]点出时代特点(大变动、剧变),必然会造成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的争鸣。一、概述: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战国均划入东周,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春秋为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为封建社会确立时期。特点: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战争频繁,民族融合和统一趋势加强,文化高度繁荣。分期:春秋(BC770至BC476年);战国(BC475至BC221年)。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1.历史背景。王室衰微。分封制为基础的国家权力受到实力挑战,诸侯不再听众周王,并不再朝觐和纳贡。周王室沦为强大诸侯的附庸。各诸侯国间为了争夺土地与人民,相互战争频仍,兼并不断,诸侯国不断减少,出现春秋五霸[讨论]有种观点,“春秋无义战”,是否正确?列国争霸,上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它没有摆脱周天子正统立场。从结果上看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主权国家,国家形态又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争霸的形式大抵是“挟天用心爱心专心子以令诸侯”,先前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而为“自诸侯出”。积极作用有:1、诸侯国减少,局部统一趋势;2、加强于各族联系,促进民族融合;3、各国积极发展势力;4、阶级力量变化,奴隶主贵族削弱,分封制崩溃。2.过程。(1)齐桓公称霸。桓公任管仲为相,实行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成为东方强国。尊王攘夷,成为霸主。葵丘会盟(2)晋楚争霸时期。晋文公与楚庄王先后称霸中原,城濮大战。问鼎中原。(3)吴越争霸。吴越于南方争霸。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先后成霸主。三、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韩、赵、魏),另有原南方的楚、北方的燕、西方的秦。“南北中南北东”“楚燕齐韩赵魏”另加西方的秦,诸侯间战争更为频繁。2.秦国强盛。秦赵长平之战,1995年山西高平以北10公里农民李珠孩携子种地,掘高土,出人骨,有很多,告知文物部门。四、民族融合与华夏族接触和融合加强。看地图勾出各主要少数民族的大致位置(匈奴、越族、戎、狄、蛮、夷诸部)五、生产力发展1.铁器时代西周晚期:最早。春秋:铁农具开始用于农耕。战国:更为普遍。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