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周“字音”教案年级高二科目语文主备教师日期课题一轮复习“字音”(教案+步步高)课时4课时参与人员1、教学内容:多音字辨音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识记部分非常见字音,掌握辨识方法1.词义辨音法这是多音字语音辨析的最主要的方法。多音字中绝大部分属于音随义转,即读音不同,意思各异。所以根据多音字的意义来区别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是最常用的辨音方法。比如在“屡见不鲜”与“寡廉鲜耻”中的“鲜”,前者意为“新鲜”,读xiān;后者意为“少”,读音则为xiǎn。再如“应声”的“应”有两种读音,主要根据“应声”的意义及语境来区别:表示“随着声音”的意思时,“应”读yìng,如“应声而落”;表示“出声回答”的意思时,“应”则读yīng,如“敲了半天,门里也没人应声”。像“泊”、“佣”、“数”、“禁”、“强”、“正”、“参”等多音字的辨析可用这种方法。2.词性辨音法多义多音字的辨析多用此法。如“处”,动作义时读chù,例如“处理”、“处方”、“处女”等;名物义时读chǔ,例如“长处”、“出处”、“处长”等。“粘”形容词性时读nián,如“粘性”、“粘液”等;动词性时读zhān,如“粘贴”、“粘连”。类似的多音字还有“笼”、“冠”、“创”、“囤”、“泊”、“卜”、“畜”、“藏”、“劲”等,都可用此法识记。3.文白(书面、口语)辨音法同义多音字的辨析适用此法。如“塞”,口语时读sāi:瓶塞、塞车、塞子;书面语时读sè:堵塞、塞责、塞音(另读sài,仅限用在表示“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义时,如“边塞”“要塞”)。再如“翘”,口语时读qiào:翘尾巴、翘辫子;书面语时则读qiáo:翘首、翘望、翘楚。“嚼”、“勒”、“熟”、“钥”“色”、“压”、“疟”等多音字的辨析也可用此法。4.音节辨音法有些字在单音节词中和在双音词或多音词中的读音不同。如“逮”,单独成词时读dǎi:逮老鼠、逮特务、逮蚊子;在合成词中读dài:逮捕、力有未逮。又如“剥”,作单音节词时读bāo:剥皮、剥玉米、剥花生;在合成词中读bō:剥削、剥夺、剥落。另如“削”、“薄”、“澄”、“血”等多音字也属这类情况。5.儿化辨音法有些字(词)平常读音和儿化后读音不同。如:影片piàn/影片儿piān,桑葚shèn/桑葚儿rèn,中间jiān/中间儿jiàn,果核hé/果核儿hú;字帖tiè/字帖儿tiě,马尾wěi/马尾儿yǐ,鸭子zi/鸭子儿zǐ,变色sè/变色儿shǎi。其中前四组词语的意思相同,后四组词语的意思则有别:如“鸭子zi/鸭子儿zǐ”,前者指鸭的通称,后者则指鸭蛋。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区别使用。6.重叠辨音法汉语中有一部分汉字重叠时的读音和其他情况下的读音不同。如“悄”在“悄悄”一词中读qiāo,其余均读qiǎo;“彤”除了在“红彤彤”一词中读tōng外,在“彤云”、“彤弓”等词中均读tóng。“绉”在“文绉绉”一词中读zhōu,其他情况下则读zhòu;这种因重叠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属于普通话读音中的变调现象。这类情况在商务印书馆200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绝大部分已不再作变调,而按常见读音处理,只在注音后括号内注明“口语中也读×××”,如“黑黝黝”、“绿油油”、“血淋淋”、“湿漉漉”、“亮堂堂”等即属此类。但却保留了“文绉绉”、“红彤彤”、“慢腾腾”(叠字均读阴平调)等几个词语的变调读音,而2007年辽宁卷就考到了“文绉绉”的读音。对此,也应引起重视。需要强调的是“ABB”重叠式的词语读音变化缺少规律,好在这类词语数量不大,故须考生强记。7.专名辨音法有些汉字在作人名(含姓氏)、地名(含国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时的读音与在其他情况下的读音不同。如“柏”在指地名“柏林”和树名“黄柏”时分别读bó和bò,其他情况下均读bǎi;“燕”在作古国名、朝代名、地名或姓氏时均读yān,其他情况下则读yàn,“蚌”只在作“蚌埠”这一地名时读bèng,其他都读bàng;“迫”只在“迫击炮”这一名词中读pǎi,其余均读pò。类似的情况还有如“耶酥”、“尉迟”、“泌阳”、“秘鲁”、“瓦窑堡”、“五里堡”“可汗”、“闽侯”等,这些专有名词中的加点字分别读yē、yù、bì、bì、bǔ、p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