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一、教学目标不等式的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及其解集的基础上进行,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同时,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课程标准》中有关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性质。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3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初步培养类比的思想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方法的依据,在全章中意义重大。教学中应切实使学生理解不等式性质的由来、意义,并知道它与等式的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作简单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为: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三、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中利用幻灯片,可以增强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矫正出现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总结规律;巩固训练、加深理解归纳小结、分层作业四个环节进行.(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首先回顾等式的性质,教师提问:1、等式有哪些性质?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不等式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为本节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活动1:你能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吗?(1)5﹥3(2)-1﹤35+2﹥3+2-1+2﹤3+25-2﹥3-2-1-2﹤3-2根据题(1)、(2)发现的规律填空:当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3)6﹥2(4)-2﹤36×5﹥2×5-2×6﹤3×66×(-5)﹤2×(-5)-2×(-6)﹥3×(-6)根据题(3)、(4)发现的规律填空: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本次活动以4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到不等式,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计算、再比较,然后认真观察,有必要的话可以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活动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有哪些性质吗?本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结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当学生概括出结论后,为了使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可提出以下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性质中的“不等号方向不变”和“不等号方向改变”的含义是什么?(2)对比性质2和性质3,你能归纳出不等号的方向何时不变,何时改变吗?使学生经一步明确:“不等号方向不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方向改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活动3: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不等式的3条性质吗?教师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表示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根据对c所表示数的条件分开表示性质(2)、(3)。为了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教师可利用天平的示意图对性质进行直观刻画。通过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