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标点方法谈用标点给文言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三年考查呈上升态势,本文介绍了七种断句标点方法,仅供参考。文言文断句标点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三年高考呈上升态势。2004年,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高考,不仅北京卷保留了,还增加了辽宁卷;2006年高考,除北京、辽宁卷外,又增加了福建、广东卷。在2007年的复习备考中,此点不容忽视。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断句标点法,仅供参考。一、借助语气助词文言文往往通过语气助词来显示语气。其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句首语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二是句末语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如:(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2006年北京卷)划线句中加点的字都是些语气词,把握好了,断句也就有个十之八九了。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二、找出对话标志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中句子的标点,则视文章和语气酌情而定。如: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4年北京卷)文段多次出现“其父曰”字样,“曰”字为对话标志,实际上把这段话给我们分了几个层次,为断句提供了依据。三、找出对称和排比句式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所以对称和排比句式是常见的行文特点。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或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四、找出关联词语用心爱心专心在文言文中,尤其是说理性文章,常常用互应关联词或顺接转承连词。这些词也可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互应关联词如“既不可……亦不可”“非……不”“如……则”“何……为(乎)”“得无……乎”“奈……何”等等。顺接转承连词如“遂”“于是”“至于”“由是”“是故”“故”“是以”“而”“因”“然”等等。断这类语句,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如:①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②……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①句中由“何……乎”可知“乎”字后应断开,用问号。②句中由“故”可知字前应断开,用逗号或句号。五、找出“之”字结构文言文中的“之”字用量大,变化多,但也有规律可循。如在句末的“之”可加逗号或句号,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充当代词,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如“作《师说》以贻之”;二是用在句末形容词、动词或时间词后面,只为凑足音节,无实义。如“倾之,烟炎张天”。另外“之”字还可用在句中,一是充当结构助词“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二是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此两种情况,“之”字结构的句末,常用逗号或句号。再看2006年福建卷高考断句题: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此短短一句话,就有三个“之”字,前两个充当结构助词“的”,后一个充当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