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化学键年级高一科目化学主备教师日期课题第三节化学键课时参与人员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三节离子键第一课时: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第二课时:共价键、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结构式第三课时: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分子间作用力2、教学目标:本节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3、资料准备:必修2教材、《创新设计》、实验器材、药品4、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一课时离子键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说明:问题创设──(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呢?(2)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表征性抽象──通过钠和氯气反应产生白色固体的实验,得出结论(生成氯化钠)。原理性抽象──制作三维动画从微观的角度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点,得出离子键的概念。反思与评价──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离子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电子式的写法进行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应用及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第二课时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教学手段──关于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仍然可以采用多媒体制作动画的方式呈现。教学评价──10分钟课堂测验反馈。第三课时化学键、化学反应的实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教学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归纳抽象出化学键的概念。附:新课教学设计第三节化学键[目标导航]1.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2.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3.认识化学键的含义,并从化学键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4.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INCLUDEPICTURE"知识聚焦.tif"\*MERGEFORMAT一、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键(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成键粒子:阴离子和阳离子。(3)成键元素:一般是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4)存在: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1)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2)形成过程①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如:②形成过程:警示NH4Cl是离子化合物而不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是,而不是。【议一议】1.(1)所有的金属与非金属化合都形成离子化合物吗?(2)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吗?答案(1)不一定。一般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都形成离子化合物,但也可能生成共价化合物,如AlCl3。(2)不一定。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但也可能含有共价键,如KOH除含有离子键外还含有O—H共价键。二、共价键及其表示方法1.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2)成键粒子:原子。(3)成键元素: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能形成共价键。(4)存在①非金属单质(除稀有气体),如H2、O2、N2、O3。②共价化合物,如CO2、HCl、H2SO4、SiO2。③某些离子化合物,如NaOH、Na2O2、Na2CO3、NH4Cl。(5)分类(6)表示:①电子式:如HClH2H∶HH2O②结构式:如N2N≡NHClH—ClCO2O===C===O2.共价化合物(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2)形成过程:。警示HClO的电子式是,而不是;结构式是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