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2.能力目标: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教学要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难点: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教学设想】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教学步骤】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新课探究】一、介绍文章的背景1.背景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65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就是其中最黑暗的一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遗忘屠杀,就是等于第二次被屠杀”。这次大屠杀中,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2.报告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体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步履(lǚ)尸骸(hái)撰写(zhuàn)狰狞(zhēngníng)绑缚(fù)汩汩(gǔ)俘虏(fúlǔ)大肆宣传(sì)凶神恶煞(shà)2.词语积累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毛发;骨: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样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竖起来了。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褴褛:(衣眼)破烂。凶神恶煞:原来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逝者如斯:流逝的时光像这流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鼓噪:喧嚷。蛊惑:毒害,迷惑。寻觅:寻找。惨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