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交往礼为先一、本课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什么是礼貌,礼貌有什么作用。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能力目标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乐于以礼待人。通过礼貌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树立以不讲礼貌为耻的交往态度。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2.本课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青少年文明礼貌方面的欠缺。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方面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与此同时,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又没有植根,青少年需要补文明礼貌这一课。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智力的、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甚至蛮横无礼。针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特点。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全面的学习过程,其中既需要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就属于后者。传统上常常把后者视为“不学而能”的事,无需专门的教育与训练。事实证明,礼貌、礼仪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指导。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方面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对其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助益的。针对现代人的要求。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人的一项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了解现代社会的交际方式,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礼仪,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2)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与沟通”:“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结构本课设计了两框内容:“礼貌显魅力”、“礼仪展风采”第一框“礼貌显魅力”本框由两目组成,第一目是“礼貌是尊重”,第二目是“‘谢谢’的魅力”。第一目“礼貌是尊重”:把礼貌与尊重联系在一起是要告诉学生:礼貌是尊重人的具体表现,对人礼貌是人的一种素质。课文通过两个学生在书店购书时所使用的“礼貌”与“不礼貌”的语言为线索,引导学生对礼貌问题的思考,分析礼貌与不礼貌行为给交往对象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以及给自己带来的结果。在提出“礼貌是尊重”论点的基础上,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礼貌问题的认识。第二目“‘谢谢’的魅力”:以服务员“微笑服务”的案例为线索,引出礼貌的魅力所在,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三个方面进一步展示礼貌的魅力。用“填充法”让学生找出常用的四类礼貌用语;用“图示法”让学生感受到态度亲和的魅力;用“相关链接”向学生介绍举止端庄的注意事项。最后,根据文明礼貌的要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法。第二框“礼仪展风采”本框由两目组成,第一目是“因礼仪而优雅”,第二目是“社交礼仪ABC”。第一目“因礼仪而优雅”: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和小茅的事例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礼仪,随后通过表演不同的立、坐、行等姿势使学生亲身体验优雅礼仪带给人的美感,使他们认识讲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按礼仪要求去做的积极性。第二目是“社交礼仪ABC”:本目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首先探讨与同学、长辈、异性朋友相见时的社交礼仪;然后设计情境,让学生思考在不同场景之下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交礼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礼仪问题,最后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提出民族交往中的礼仪习俗问题。2.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本课为2课时,两框各1课时。(2)课前准备准备有关的音像资料,如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