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新人教版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学法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第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本课学习中领略民族风情,学会叙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目标]:①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②通比较阅读三个歌会场面,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③让学生领略民族风情,培养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重点]: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②领略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描写。第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及“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另外,结合“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确定使用学校问题教学模式“情境激趣——小组预习,讨论,质疑——全班讨论——拓展延伸”。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这节课我将按以下步骤来教学:第一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第三步:学生通过赏读、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的情感。第三、学法指导我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课具体的学法如下: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