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说课稿一是在导入激趣上下功夫我先用古代的一副门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古代很多人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人家”。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又有着酷爱学习的传统。儒家学派历来重视读书,强调读书与做人并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经写过《劝学》就劝勉人们学习。我们看一下孔子主张怎么学习,都学些什么。二是初读入境,小组讨论。(1)学生诵读选文,创造文言环境。(2)同学结合注释扫清我脑子障碍、理解文本,小组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学们争取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互相质疑。三是老师品读,小组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我品读第4则,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同学们更精彩的品读。我先朗读,接着翻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如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中给主人公,就因为没明辨是非而带来麻烦甚至送了命。历史上的确有如此之“弊”,春秋时期,宋楚在弘大战,楚军正在渡河,宋有大将建议趁此消灭楚军。宋襄公为了表示“仁”,等楚军渡河再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伤了腿而送命。四是分组品读,解决老师的提问。同学们自由结合分组品读,要求读出思想,读出精神,对出对现实人生有指导意义、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展示品读要求:五是成果展示:同学们把品读的成果展示出来。在三问三议的基础之上,学生不仅突破了读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突破了理解的问题,环环相扣,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积极展示自己,韩小龙、张永德等人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六是总结深化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熏陶。古云“好学近乎知”,智慧与美德的结合是最美丽的气质。幻灯显示一副评价孔子的对联“爱物亲民德风万世,好学善诱师表千秋”。总结孔子有如下美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视天下众生为儿女,视儿女为天下众生。“纯中国学时期”的《论语》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多读《论语》,接近智慧、接近高尚,用它的光芒照亮美丽人生。同学们齐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束本文,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予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