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尊重并善待汉字教案备课人: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李兆兵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理解汉字规范化的意义。2、了解汉字的优点缺陷及构成,熟悉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从而增强纠正错别字的自觉性和自信心。3、进一步探究汉字底蕴,发扬光大汉字文化。教学重难点:探寻错别字的成因,掌握纠正错别字的基本方法。学习方法:1、在平时中积累,在生活中学习。2、在读和写中识别外在实践中记忆。3、注意分类总结,寻求新的方法。教学课时:4课时(包含练习)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理解汉字规范化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书面交际是人们交际活动的重要方面。除了印刷品、E-mail等以外,书面交际要靠写字来实现。甲方通过写字把信息传给乙方,乙方再通过写字把信息反馈给甲方。信息传递得是否准确、是否顺畅、是否高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字写得怎么样是重要的一环。从前有一家人家,老婆子和媳妇在家,老头子和儿子外出做生意。几个月以后,爷俩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还雇了一个伙计。有一天,同乡要回家,爷俩就托他捎回一封平安信。没料想,老婆子和儿媳接到信后大哭一场,原来,信上写了两句话:“生意兴隆。故了一人。”爷俩把“雇”错写成“故”了,而“故”除了“原因”“原来的”等意思外,还表示“(人)死亡”。婆媳以为不是老头子亡了,就是儿子死了,于是悲痛欲绝。前不久,北京街头有单位挂出一幅标语,隶书写得很漂亮,但把“见义勇为”错成“建议勇为”,于是,对全体公民的庄严号召变成了可做可不做的提议,引起舆论大哗。这一古一今两个故事是讲不能写错别字的。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向来很潦草。有一天他要请客,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他把“舌”字写得太长、上下两部分分得太开。当时的字是竖写的,于是差役看成“买猪千口”了。差役跑遍了全城,又到四乡去搜罗,好不容易才凑成五百口猪。回衙后,差役连连磕头,请老爷恕罪。县官大怒:“我让你买的是猪舌,谁叫你买一千口猪了?拉下去打!”差役心想,自认倒霉吧。但愿老爷以后把字写整齐点、紧凑点,要不让我“买肉”,写成“买内人”,我上哪里搜罗去?这个故事是讲写字要规范、端正的。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规范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二、阅读《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请同学们用10分钟认真阅读《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一文,并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汉字本身存在哪三大客观困难?2、为什么说汉字规范化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3、作者为何提出强化民族意识是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1(一)汉字规范化: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1、什么是汉字规范化?所谓汉字规范化,是指汉字的应用符合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而规定的各项标准。汉字应用的规范化必须以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汉字规范化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规范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而强化民族意识,则是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2、汉字的发展历史是什么?甲骨文(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商代)→金文(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周代)→篆文(大篆、小篆(秦))→隶书(分秦隶和汉隶)→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草书,行书(始于汉)3、汉字本身存在哪三大客观困难?了解汉字的特点:(1)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为单位。(2)每个汉字一般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3)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存在哪三大客观困难: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能标音。(这就需要国人从民族意识出发,提高规范用字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