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二、简介曹禺及〈〈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多幕话剧,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剧情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课文节选的是该剧第二幕中的一个片断。三、理清剧中人物关系1.指名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剧情,弄清人物关系。2.指名说出全句大约写了哪几个人,其关系怎样。3.明确:周朴园周萍、鲁大海家庭内部的乱伦关系,侍萍形成了人物之间尖锐而周朴园令人颤栗的矛盾冲突,周冲从而把这个带有封建色彩繁漪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暴侍萍露得真实而又淋漓尽致。四凤鲁贵用心爱心专心四、划分场面,理清情节线索。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请按这一标准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讨论明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第二部分: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第一个场面,有周朴园软硬兼施的伪善和冷酷,也有侍萍血泪斑斑的控诉和鞭挞。情节在表面“平静”中展开,实际上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人物内心都交织着极其复杂的感情。第二个场面,有周朴园色厉内荏的欺骗和威胁,有鲁大海义愤填膺的揭露和抗争,情节以剑拔弩张的剧烈的外部冲突方式展开,形成高潮。第二课时一、讨论矛盾冲突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讨论1:侍萍为什么遭遗弃以致在大年三十晚上投河?引导学生读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侍萍那一段关于三十年前被周家逼出家门的控诉。明确:“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恩格斯语)逼走侍萍的是周朴园,更是封建的门第观念,是两个阶级的冲突。当然,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但侍萍所受的凌辱、迫害是说不尽的,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讨论2: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引导学生读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一段。明确:周问过许多人,派人打听过梅小姐的情况,要修坟纪念。住房内保留着“顶喜欢”的家具,记着生日,保留着习惯。30年前,周朴园的确对美丽温柔的侍萍动过真情。到了晚年,其妻繁漪桀骜难驯,儿子周萍敬而远之,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所以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讨论3: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引导学生精读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一段。明确:请看作品中的描述。1.(1)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惊愕)什么?”(2)问是否想见:“(连忙)不,不,不用。”听说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