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领略骈体文形式上的三个特点:①全篇用骈偶句法(个别统领字、叹词和句末助词不包括在内);②特殊的用典方式(通过比喻、衬托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意思);③平仄协调。2、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3、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一、自学质疑1.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里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2.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把“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并说说作者是怎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的?2.课文用了大量的典故,请写出3-4节中的典故,说说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4.写出你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二、合作探究(1)名句赏析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1三、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迅速D.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宰相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2——3题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3.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第二课时3.自学质疑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3.(典故不全的自行补充)运用典故,简练含蓄,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二、合作探究1.①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