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明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条件及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资料简要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分析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区域发展,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条件;2.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等。【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春天的故事》你知道歌中所唱的“座座城”“座座金山”位于哪里吗?(珠江三角洲)视频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对该地有什么影响?(自由回答)(补充)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指明了经济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珠江三角洲,去祖国的“南大门”看看吧!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一:走近珠江三角洲教师: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形图,提出问题。1.找出北回归线、珠江、南海及珠江三角洲,说说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特点。2.在图上圈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学生读图识记。学习任务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活动1:优势条件小组合作探究——从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等方面探究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条件。展示探究结果:区位优势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良港众多,航运便利;毗邻香港、澳门,便于吸引外资。优势条件——人文优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拥有许多著名的侨乡。优势条件——政策优势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拓展延伸:中国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并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2010年5月,将喀什、霍尔果斯两座西北边陲小城定为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活动2:促进作用教师:展示珠江三角洲GDP、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和珠江三角洲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图,议一议,外向型经济对当地区域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学生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本区获取了大量外汇,促进了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学生乙: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把重心转移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逐渐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制造和加工基地。学生丙: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得珠江三角洲由过去的商品粮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活动3:发展历程学生读课文找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时间特点主要工业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香港、澳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家用电器、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和玩具20世纪末全球著名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家用电器、服装、玩具21世纪以来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医药、汽车等已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活动4:问题与对策教师: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阅读课本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找出珠江三角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示探究成果——问题:学生甲:劳动力成本提高导致某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出现“用工荒”。学生乙:制造业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利润空间小,在国际制造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学生丙:随着本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拓展延伸:“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