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读懂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②学习、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延伸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辨证地看待问题,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精神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3、文体常识: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词典》)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文的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4、议论文的分类: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文:是以树立一个正面观点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文:是以批驳一个错误的、片面的或反动的观点为主的议论文。一篇议论文常常将立论和驳论结合在一起,立中有破或破中有立。三、整体感知1、注音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玄虚(xuán)国粹(cuì)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磕(kē)头2、解释词语礼尚——崇尚、重视。自诩——夸耀,说大话。残羹——有浓汁的食品。冷炙——烤肉。冠冕——古代帝王戴的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