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及政纲。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保皇派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是逆历史潮流,不符合民族利益的。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及其评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议之声,而保皇派反对革命的观点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民族利益的不义之言。通过对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摧毁一个旧制度需要经过艰苦斗争,是非曲直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学习革命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主义情感。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归纳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董事会任务变化的宏观角度,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训练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维新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史实,阅读有关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课文及楷体字,训练学生辨别、分析不同材料和观点的方法。教学要点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的建立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论战的起因2.论战的内容3.论战的作用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3.黄花岗起义本节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纲。重点分析:(1)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用心爱心专心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解和认识这一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原因的理解。本节难点:同盟会政纲与三民主义的关系。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难于理解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明会政纲的关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导入新课讲本节内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指出: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地革命团体的建立和武装起义的尝试,在思想、组织和政治上为中国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导入新课。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的建立(1)历史条件: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2)概况·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涵义。第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强调:“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第二“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