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之问题与参考解决办法问题1:老师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具体如何操作?参考解决之道:老师除编写导学案外,还需要在十分钟课间,把展示的任务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长再细分到个人(分组很讲究,培训极重要),然后动员大家利用课间时间,将本组任务全部(大段文章只写要点)板书到黑板上。设想一下,如果有四十位同学板书,每人板书五分钟,就相当于一个人板书两百分钟,这样的板书效率,再快的老师也无法达到。上课前,老师应该收集部分(最好是全部)导学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在学生板书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上课铃响,全体起立,师生问好后,学生进行站立式五分钟小组交流,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对板书进行标注、修改,在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的同时,和同学们板书的内容一起形成本节课的“知识超市”。五分钟交流结束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目标重申,然后师生共同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讲解、交流,此时教师应该成为整个展示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激励者,要全身心关注学生的展示过程。如遇两方意见不一致,就进行深度交流,也就是质疑、对抗;如双方争执不下,说明问题复杂,属于学习的疑惑点,则由教师或者对此有深刻理解的学生出面进行点拨,以实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升华,问题在积累后得以迅速解决,学生的记忆会非常深刻!课堂在四种呈现方式下实现了知识的狂欢、生命的激荡!这四种呈现方式是:通过展示实现了交流和共享,通过纠错实现了知识的落实,通过点拨实现了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通过开放实现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便于应对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三十五分钟前,老师要完成当堂检测和总结工作,学生完成双色笔改错。学案立即交学习组长,“斩钉截铁”地结束本节课学习,然后迅速转入下节课的十分钟“点火、预热”阶段。十分钟“点火、预热”对教师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要求:第一是明确下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是针对目标指示学习方法,第三是点破难点,亦即针对下节课中的知识“堡垒”,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至少一个“突破口”,以便于学生课下靠自己或者在同样的帮助下自行“攻入”!第四是参与预习,以确保自己作为最优秀的学长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包括精讲或者到小组内参加研讨等等!总之,课前策划(材料准备、组织准备),课中组织、控制、激励,快结束时候对小组学习表现作出权威评价,关键的时候出面点拨,三十五分钟收起学案,最后十分钟通过四项重点工作完成对下节课的“点火、预热”,这也是学生衡量老师教学优劣的重要的程序性标志!问题2:如何让导学案和练习题、试卷有根本的区别?参考解决之道:导学案必须在“导”“学”“案”三个字上下功夫,这方面教师投入的多少,所出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也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导”就是指导、引导,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已、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上不能设计“陷阱”、“留扣子”、“甩包袱”,必须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整个学案“留白”不能太多,且必须更有“质”的规范。总的感觉要有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贯穿其中,就像“电子游戏”那样,让学生过了一关就希望再过第二关,而且每一关的攻破,都会使游戏者的装备升级,攻关能力更强。问题3:怎样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参考解决之道: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二度创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所以必须借助经过教师“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进行学习。但“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