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2.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3.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德育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这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使学生认识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从而引发了政治改革。2.分析庆历新政的背景、性质、失败原因和作用,使学生认识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导致了这次改革,它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3.分析、比较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使学生认识两次改革都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4.分析北宋中期的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利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使学生认识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找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指导学生分析、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教学难点1.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2.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教具准备1.投影仪。2.自制投影图片:《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简表》。●教学方法1.图表法、对比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性质、根本目的、失败原因、影响作用等,便于学生比较。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等问题展开讨论。3.阅读法、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可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看书,然后,教师再做讲解。●课时安排用心爱心专心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这三个内容既有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抓住教学重点、分析清楚难点,还要分析清楚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2.可设计一些问题,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等,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3.对一些琐碎的知识点,特别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帮助学生记忆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叙述式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政府拥有百余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