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历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VIP免费

高一历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1页
1/2
高一历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2页
2/2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辛丑条约签订》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义和团运动清政府的态度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运动的序幕袁世凯在山东疯狂镇压义和团发展:进入京津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高潮: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清政府下令“铲除”义和团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失败(一)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与戊戌变法同);②清政府大举外债,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③外国传教士胡作非为,引起各地反洋教斗争(直接原因);④北方连年灾荒(二)经过:1、兴起:山东★兴起山东原因①山东是外国教会势力最猖獗的地区之一,传教士为非作歹,与人民群众结怨甚深。②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③黄河地区连年自然灾害,清政府敲骨吸髓,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无以生计①序幕:1898年赵三多攻打当地教堂。②高涨起点:1899年,山东平原县朱红灯开展反教会斗争。③平原大捷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2、发展:直隶、北京、天津①1899年,转移至直隶与当地义和团联合斗争。②1900年春,山东直隶境内义和团挥师北上③1900年夏,大量进入并控制北京。④1900年6月,控制天津(张、曹)(三)抗击八国联军斗争(四)性质: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区别于太平天国性质:反帝反封建)(五)意义:①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迷梦。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③削弱了清政府反动统治,加速其崩溃。④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用心爱心专心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义和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它们看到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局势,决定直接镇压义和团。(二)经过(略)(三)《辛丑条约》签订及危害《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形成。典型例题1、和团运动中,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本质说明了什么?(1)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山东巡抚毓贤允许义和团公开化,企图加以控制。后袁世凯到任,疯狂镇压义和团。(2)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已非武力所能镇压,转而采取安抚政策,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以便对付外国侵略者。(3)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清政府采取安抚政策是为了对义和团进行控制和利用,而镇压义和团才是它的真实目的,从而反映出清政府维护其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2、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的分析。“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灭洋”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扶清灭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用心爱心专心【探究活动三】你如何认识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态度的转变材料一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一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探究活动四义和团运动的地位投影显示几种观点,供学生讨论,参考1.义和团运动引起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你对此观点有何评论?2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精神的觉醒”,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3.义和团运动是排斥外来文明的野蛮之举。4.义和团,扶清不成,灭洋无功,上演一出纷纷攘攘的人间闹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一历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