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检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查内容,是在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的最高层次要求,它属于综合考查的范畴。这里所说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一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的文章体裁和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不同,即有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明显直露,而有的文章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抽象的判断。分析概括时,要求我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作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的深入思考,从而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或对试题罗列的选项进行正确地判断。所以,这一类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网络透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但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索,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至此,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比较明显了。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方才谈得上“概括”和“分析”。具体来说,“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活题精析】(例1)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文见考点12)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大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这道题的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中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从《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当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经验教训。这三项均符合司马光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没有问题。只有B项,讲裴矩自隋人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正与司马光所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因而也是错误的。(例2)2001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试题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衙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大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