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艺术》【教学设想】1、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并体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说明:作为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文章,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这一教学目标——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即从学生趣味出发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名人的这些“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调动课外积累,筛选文本信息,以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展开科学与艺术互补性的思考。2、难点: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说明: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教学准备】课前自主分组活动:(提前一周布置)1、查找有关爱因斯坦科学上的成就,并制作简单PPT课件。2、查找关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相关材料并制作简单PPT课件,播放文中提到的音乐。3、查找文本中涉及的相关的几位科学家的材料并制作简单PPT课件。4、印发关于作者的资料《我是北大留级生》和写作背景。课后,教师推荐阅读材料(可印发)《科学是美丽的》、《两条相交的平行线》、《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推荐材料《自然笔记》《基因畅想》、《关上月亮之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赵鑫珊: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第一重震撼当然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写了,会拔高广大理工科学生的心胸,并造就一个中国的爱因斯坦。第二重震撼,我是从一位外国人,而且是二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那里第一次知道庄子这句格言的。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放松过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我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