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想】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此诗描写意中人——“秋水伊人”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着不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象。诗歌的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的风格“洒落”。《蒹葭》出自《秦风》,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我把这一课的主题定位在爱情诗歌的赏析上,因为将爱情作品编入高中教材的不在少数,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纯洁真挚健康的爱情观,并且将《诗经》中的开篇《关雎》进行比较阅读。这首诗歌看起来很简单,是一首爱情歌谣,可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三、整体感知(一)、生字识记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二)、词语识记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四、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