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饮食中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油脂、淀粉、蛋白质等为典型化合物,介绍几类衍生物的性质和用途。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烷烃、烯烃及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基础上对烃的衍生物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乙醇及乙酸的物理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了解,对乙酸的酸性也已熟悉,但对二者的结构及其他化学性质并不知晓,需要教师的诱导让学生去探究。〈教学目标〉1、本课时让学生了解乙醇、乙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让学生掌握乙醇、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3、初步掌握相关的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重点·难点〉掌握乙醇、乙酸的结构及乙醇的催化氯化。〈设计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观察——思维——运用”三个层次要素,侧重学生的“探”“究”“思”的自主学习,教师“诱”在点上,让学生全身心“动”起来,自主探究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阅读自学它们的主要用途。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流程]〈一〉联系生活,激情导入在你的饮食中,你吃过的、喝过的、见到的、想到的都有哪些有机化合物?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教师在黑板右边副板书:酒、醋、油、淀粉、蛋白质等,这一节课我们只讨论前两种酒和醋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二〉观察模型,写出结构向学生展示乙醇、乙酸的比例模型,让同学通过观察,认真分析写出其结构式、结构简式(1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三〉展示实物,阅读自学展示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两瓶溶液,结合课本自学了解其物理性质。〈四〉动手实验,探究性质乙醇和钠①[[诱导思维]]分析比较水和乙醇的结构H—OH、C2H5—OH。前面做过水与钠反应的实验,从结构上分析乙醇与钠能否反应?为什么?②演示实验验证,并让学生观察现象,与H2O和Na反应比较。③让学生写出此反应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乙醇的催化氧化指导学生在讲台上亲自操作。光亮铜丝变黑变亮[[诱导思维]]观察铜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每一步变化中各种物质做了什么剂?从整个总反应看,铜丝起什么作用?2Cu+O22CuOCuO+CH3CH2OHCH3CHO+Cu+H2O另点燃了酒精灯,又体现了乙醇哪个性质?设计实验,验证酸性让同学们写出乙酸电离的方程式给同学们提供药品,同位之间先讨论寻找合适的实验方案,验证乙酸的酸性并比较乙酸、碳酸酸性相对强弱。玻璃仪器:试管药品:NaOH溶液、Na2CO3粉末、镁条、CuSO4溶液、乙酸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先讨论设计方案上讲台边讲边实验其他学生补充实验教师归纳总结评价。⑴乙酸+石蕊⑵NaOH溶液+酚酞+乙酸⑶Na2CO3+酚酞+乙酸用心爱心专心117号编辑1⑷乙酸+镁条⑸CuSO4+NaOH+乙酸⑹Na2CO3+CuSO4+乙酸〈五〉迁移应用,概括整合引导学生归纳乙醇的三个性质及乙酸酸性的具体体现。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性质,知识迁移,反馈达标。1、下列物质中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是A、CuSO4溶液B、汽油C、丙醇D、乙酸溶液2、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A、HClOB、CH3COOHC、H2CO3D、HCl3、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不变的是A、硝酸B、无水乙醇C、石灰水D、盐酸4、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学生2名黑板上书写)⑴丙醇的催化氧化⑵乙酸与CaCO3反应⑶乙酸和NaOH溶液离子方程式〈六〉订正练习,布置作业点评学生练习情况,检测知识迁移与巩固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课本后练习题及熟练书写相关方程式。用心爱心专心117号编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