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和变阻器【教材分析】本节介绍电阻的概念,探究电阻的有关因素.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很广泛.半导体和超导体已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学生现状】对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使得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概念,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学生已经接触了关于电流、电压的一些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一定的认知能力要求的探究活动,这有助于逐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设计思路】在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基础上,从生活中的常见导线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引入新课,设计一个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入电阻的概念,在了解了电阻的定义和单位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猜想导线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提出所有猜想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析,去除重复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到本节课的结论。【教学目标】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2.知道电阻的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3.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4.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5.让学生体验猜想探究的乐趣,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能通过实验获得成功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电阻是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难点: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老师适当引导。【教学用具】电阻定律演示器,酒精灯、装有不同导线的示教板若干,导线若干,电池组、电流表、小灯泡、开关若干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利用实验)引入:同学们家中都有许多家用电器,我们都知道家用电器必须用导线连入电路中才能工作,请同学们想一下,家中导线一般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面架设的电线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为什么不用又多又便宜的铁做导线呢?学生讨论回答。实验:用导线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及一段锰铜合金线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的值,再换长度、横截面积都与之相同的镍铬合金线代替锰铜合金线接入电路,请同学们观察两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有没有变化?请两位学生来进行演示实验,其他人仔细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学生进行实验演示。一、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当用镍铬合金线替换电路中的锰铜合金线后,电流表的示数明显变小。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进行讨论后回答。总结:导体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容易导电,另一方面又对电流具有阻碍作用。就像水在水管中流动会受到阻力一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也会受到阻力。物理上我们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用电阻来表示。(引入课题)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换算关系:1kΩ=1000Ω;1MΩ=1000kΩ提出问题:导体自身有多方面的属性,那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其电阻的大小呢?二、引发猜想,提出假设:师:导体的属性很多,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可以互相讨论,然后列举一下,你能想到哪些属性可能会影响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回答)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质量、体积、密度、比热容、熔点……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结论写在黑板上: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质量、体积、温度、密度、比热容、熔点……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讨论黑板上的这些因素有没有重复的,然后将重复的删去。如: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其体积就确定了,所以体积这个因素是重复的;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所以当材料确定时,其密度、比热容、熔点等也就确定了;当体积和密度一样也就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一样时,质量也就一样了。总结可能的影响因素:材料、长度、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