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成像的特点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的理解三.教学准备蜡烛(2支)白纸透明的玻璃板火柴尺子平面镜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透明玻璃板暂时不取出]——用两支相同的笔。——用两只相同的蜡烛。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好!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非常好!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透明玻璃板做。好!现在拿出平滑的透明玻璃板,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同学们,试试看。[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蜡烛不容易放竖直。——蜡烛容易倒下。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你们再试一试看。[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